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

Dynamic Hotstring實例

之前在「自己寫武功祕笈:Radiologist的第一個Autohotkey」提到一點dynamic hotstring的使用,這篇再介紹幾個實用範例。

Prerequisite

  • Regular expression:雖然看起來像火星文但真得很重要(自行覆頌三遍),可參「Regular Expression入門
  • AutoHotkey_L:一般而言用Unicode 32-bit
  • Dynamic hotstring的library:AutoHotkey的論壇上可以找到幾種版本,我用的是比較多選項的這個版本
    • 下載Hotstring.ahk存到AutoHotkey主程式資料夾內的Lib資料夾,或者ahk檔資料夾內的Lib資料夾(詳見說明
    • ahk檔開頭加上#include <Hotstring>
  • 自訂的hotstring是以函數方式執行,所以要放在auto-execute section內,簡單來說就是在第一個return之前的範圍

 範例1:日期

  • 輸入:8個數字,再加上一個分隔字元,例如20151218/
    輸出:2015/12/18


 範例2:檢查部位

  • 輸入:不定部位的字母代號,加上without/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數字代號,以及一個結尾符號,例如b1=
    輸出:CT of the brain without contrast enhancement shows:

範例3:lines and tubes for CXR

  • 輸入:數個字母代號,加上結尾符號,例如tgv=
    輸出:Placement of endotracheal tube, nasoenteric tube, central venous catheter(s).

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

醫病溝通

根本就是平行世界。大部分時候只是醫生覺得病人懂了自己講的,病人也覺得懂了醫生講的,其實是各自腦補

今天第一次參加這種面對面溝通,雖然主要是針對一線的醫師,但也會做到procedure的敝科也無法置身事外。簡而言之就是常見的劇本:病人因為碰到一連串的事件不幸掛了,家屬不能接受,列出某些不滿意的事項(通常都是小缺失),質疑如果沒有這些小事件,是不是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。當然,「人好好的進醫院,怎麼會變這樣」的經典台詞也出現。幾個簡單心得如下:
  • 大部分人「不理性」, 更何況是剛遭遇那麼重大的事件。同樣的質疑點一提再提,不知道是不接受還是聽不進去,或是瞬間就忘了,一直鬼打牆似的對話重播。大概就是問了A,回答A,有可能還沒回答完又突然想到質疑B,回答B後換C,C回答後又回到A,講半天完全沒進度沒共識。
  • 大部分人無法被「告知」、無法「理解」、更不用說「記住」專業的知識。以前說什麼要「告知同意」,但病人/家屬絕對不可能理解100%,甚至可能是「-100%」,也就是完全誤解。再加上記憶力是有限的而且不可靠,事後醫生說他講過,但家屬覺得沒講過,各說各話,沒錄音根本沒證據,只能說還好簽同意書已經是routine。
  • 承上點,除了沒有專業的知識,有些完全錯誤的知識反而根深諦固,例如沒看過急性中風,質疑為什麼30分鐘前人是好的,見面時就發作,「哪有那麼巧的」;醫院冷氣那麼冷,害人身體變虛,害人感染;「再觀察」就是沒在治療,「保守治療」就是沒有盡力治療。不勝枚舉,只能說還好這些觀念在法庭上沒有什麼威脅…
  • 大部分人無法注意到「醫療上」會影響病人的因素,只能把注意力放在「醫療外」的枝微末節,但覺得是這些細節影響了預後。這部分大概是最難想像、最難掌握的,護理師不經意的一個動作(沒有蓋被子)、某位醫師(包括大P或菜鳥)隨口的病情評估(這一定好起來/好不起來),反而記得一清二楚,連那個人長得胖瘦高矮都記著,總之就是各種服務不周到。有些人希望醫生講越多越詳細越好,做個手術可能會死可能會植物人是基本的,各種替代治療不管對病人是好是壞都要知道;有些人反而不敢聽那麼多,聽越多越怕,覺得不吉利;反正怎樣都能怪。
  • 大部分人沒有benefit/risk的概念,不知道在不同狀況下會有不同的考慮,沒有標準答案,也不是SOP。可能遇到的說詞是:為什麼某個(侵入性)治療要「拖」緊急時才做,不能提早做,不能「預防」嗎?侵入性治療一定兼有benefit/risk,沒有適應症甚至有禁忌症的狀況下,risk1 > benefit1,整體效益可能benefit1 - risk1 - cost < 0;但在危急狀況下,不做治療的risk嚴重許多,不治療效益是 - BigRISK,治療的效益是benefit2 - risk2 - cost,所以有可能要治療。注意benefit1不一定等於benefit2,risk1也不一定等於risk2;而且,在危急狀況當下,很可能不治療或治療的效益都是負的,只能「兩害相權取其輕」。隨著各專科專業化,有時候連不同科醫生間也會吵起來,互相思考不周,只看到人家某種治療的benefit,卻沒去了解相關的risk,或者反之。
行醫生涯,很難不會越來越保守,尤其是還很菜的時候… 大家常說的一句話是「還沒踢到鐵板,只是做得不夠多」。在踢到鐵板前,前輩們會叮嚀先穿好鐵鞋,雖然鐵鞋會造成某種程度的不便(例如別人覺得你效率低落),但為了防止踢到鐵板,確實是智慧的傳承,是一種自己人才知道的,benefit/risk之間巧妙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