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

放射科在做啥:Upper GI series (大眾版)


前言

  • G就是胃,I就是腸,GI就是腸胃道,upper GI就是上腸胃道,大約是食道→胃→十二指腸。
  • X光片看不到消化道的,所以要吞「顯影劑」,顯影劑沾在消化道內壁,把X光遮住比較多,所以可以看到消化道黏膜層「亮」起來;但X光片就是前後構造都疊在一起,所以有時候不太精準...||| 主要是看消化道的黏膜層腫瘤
  • 整個檢查簡單來說就是喝一喝顯影劑、身體在床上轉一轉,照幾張相。照相前要閉氣。
  • 檢查就是需要病人「配合」,病人至少要能接近90度坐著(臥床OUT!)、聽的到聲音(重聽OUT!)、聽得懂人話(失智症OUT!)、能把顯影劑含在口中再聽口令吞下,家屬可以穿鉛衣在檢查室裡輔助,不過效果有限 @@
  • 除非只檢查食道,不然都要禁食!沒禁食就會有食物渣渣在消化道裡,看起來會誤認為腫瘤之類的!

檢查

  • 病人報到,請病人換上檢查服,金屬物品全部脫掉!(bra、項鍊、拉鍊、鈕扣,通常衣服脫光比較乾脆)
  • 剛開始會準備顯影劑:
    • 通常用鋇劑,一罐白白的粉像奶粉但是比較重,加入一些水變成白白的牛奶但是比較稠。如果胃腸破掉讓鋇劑流到腹腔很可能腹膜炎!
    • 怕腹膜炎可換用Urografin,是透明的藥,看起來比較可口(?);或者用電腦斷層的顯影劑Ultravist,不過聽說很苦...
  • 只檢查食道:
    • 病人站上檢查台(圖中是已經轉成平躺的),身體往左邊轉45度,左手拿顯影劑杯子。
    • 醫:含一口藥。 病:(含) 醫:吞藥! 病:(咕嚕) 醫:(照相)(照相)  →可能重覆幾次
    • 身體面向正前方,含藥、吞藥、照相。身體轉向右邊45度, 含藥、吞藥、照相 。
    • (檢查台立起來45度),含一口藥,身體往右邊轉90度,兩手舉高放頭上,吞藥,(照相)
    • 檢查完成~
  • 檢查食道→胃→十二指腸:
    • 病人站上檢查台(圖中是已經轉成平躺的),身體往左邊轉45度,左手拿顯影劑杯子。 
    • 醫:含一口藥。 病:(含) 醫:吞藥! 病:(咕嚕) 醫:(照相)(照相)
    • 身體轉向左邊,(把檢查台慢慢轉成平躺),趴著,(照相)
    • 身體(往右邊)轉圈(一圈半或半圈,臉朝上平躺),(照相)
    • 身體(往左邊)轉45度(斜躺),(照相),平躺
    • (檢查台立起來45度),含一口藥,身體往右邊轉90度,兩手舉高放頭上,吞藥,(照相)(照相)
    • (檢查台再變成平躺),身體保持右側躺,(照相)
    • 身體轉回來臉朝上,再往左邊轉45度,(照相)(照相)(照相),平躺
    • (檢查台立起來),把藥喝光,(照相)
    • 檢查完成~
  • 檢查小腸
    • 如同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的步驟,不過不會照那麼多張,因為重點是小腸。
    • 下台後,每隔15分鐘左右進來,上台,檢查台平躺,可能用東西壓肚子、趴著(墊東西壓肚子),(照相)
    • 小腸整段都出現顯影劑,才算檢查完成~

後序

  • 回家多喝水,因為鋇劑會導致便祕... 當然,大便白白的不用意外,那就是鋇劑的顏色。
  • 這個檢查真的很不精確,而且也很辛苦要翻來翻去,大家還是吞胃鏡,看的比較清楚...|||

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

崩壞的台灣醫療:健保

  • 一提到健保總要說到他的「優點」----增加就醫便利性。如果短視近利,不考慮後果、長遠的影響,只好姑且稱之優點。「健保的概念是好的」,但善意不等於善行,善意也是通往地獄的一條路
    • 例:政府為了造福(?)人民,發給每個人$1000,但十年後宣布每個人要多繳稅$2000,這是福利嗎?對十年前的政府和人民來說的確是德政,十年後呢?犧牲了後人的福利成就前人的福利,這樣是優點嗎?那不如說吸毒是善事,因為吸完感覺很爽?
  • 每次健保要調漲就順應民意(有誰想多繳錢?)。如果說電費凍漲未來漲更兇,那健保費用呢?既然健保費不能漲,那同一塊錢所提供的服務品質、醫療技術就只好跌個不停...
  • 總額預算制
    • 雖然全民抗漲,但至少通貨膨脹還是在,預算越來越吃緊。
    • 於是限制一年不能用超過多少錢,而且全台灣的醫院一起搶這預算。
    • 健保局的說法:
      • 用太多錢→太「浪費」了,為了懲罰所以不給全部的錢。
      • 用太少錢→所以不需要那麼多的預算,下一年的預算縮減。
    • 限制預算,造成圈內人惡性競爭,自己人鬥自己人,這種「惡」的源頭是因為政策而引發的。
    • 健保局:今年只能醫100個人,剩下的自己付錢,不然就是沒醫德。
  • 浮動點值
    • 醫院/診所每做一個檢查、開一個藥、做了什麼事,就能依健保規定向健保局申請點值,例如開了某個藥是100點、做了某個檢查是200點。
    • 一點不等於一元,匯率由健保局決定:如果今年全部醫院所申請總點值是10000點,但健保預算只有8000元,那一點就頂多給0.8元。
    • 健保局不給的2000塊,就是醫院/診所吸收成本;吸收成本的方式就是cost down,降低品質、重覆使用、以量取勝、壓搾員工(醫護人員)...
    • 健保局:沒那麼多錢,打八折給你可以吧?
  • 事後審查( 事後諸葛)
    • 聘請資深醫師,對醫院/診所抽審病歷,如果覺得開某個檢查、某個藥並不合理,就會刪掉這項檢查/藥所申請的點數。
    • 如果醫院有100本病歷,抽審10本病歷(十分之一),要刪掉一項點數,就要放大核刪十倍的點數;抽審百分之一的病歷,就要放大100倍回推罰錢(幾萬塊的檢查變成賠幾百萬)。
    • 被核刪的項目醫院可以「申覆」,寫清楚理由解釋這項檢查是合理的,如果仍不被接受則維持原議。
    • 核刪過程不公開,黑箱作業。核刪依據病歷記錄,和當時現場狀況是有落差的。
    • 健保局要求審查醫師有一定「業績」,因此常見不合理的核刪,最常見的是結果正常的檢查(邏輯:檢驗結果正常→這項檢驗是不需要的)。
    • 例如懷疑腦出血:
      • 做電腦斷層→結果正常→健保局核刪(結果正常,所以這項檢查是不需要的,浪費的,不能給付)
      • 不做電腦斷層→病人出事→法官認為有懷疑則要做→有違醫療常規→判刑
      • 醫師的專業判斷被兩邊踐踏...
    • 球員兼裁判,資深醫師幾乎不被核刪。
    • 健保局:根據資深鍵盤醫師的病歷審查,不用做檢查就知道這個病人是沒病的,浪費健保,核刪、放大罰錢!
  • 給付項目包山包海
    • 一般病毒感冒不用看病也會自己好,症狀治療的藥物在藥局也買的到。
    • 但健保包大病包小病,於是得小病時大家也想要去看一下醫生,反正「看病那麼便宜」、「健保費都有繳,不用白不用」,而且醫師不得拒絕病人。
    • 就醫人次上升,預算不足,健保價值被稀釋。
    • 健保局:給的錢一樣(少),但要提供更多服務喔~
  • 給付不均、喪失轉診制度
    • 醫院的等級分成醫學中心、區域醫院、地區醫院,依醫院評鑑而評定。小醫院數量較多,但能做的檢查比較有限;醫學中心應有盡有,但數量較少。
    • 在其他國家,看病時要從數量最多的基層診所開始看,如果需要轉診,才能依序轉至更大的醫院。
    • 在台灣,大醫院、小醫院的掛號費稍微有差別,但相對都很便宜,也沒有硬性的轉診規定,台灣地小交通方便,醫學中心也是到處可及→看病兩極化,小病看診所,有點嚴重的病就直接到醫學中心,小醫院沒有人去。
    • 各級醫院給付不同,於是同一樣的檢查,大醫院領的多,小醫院領的少→小醫院沒生意又錢少,陸續倒閉。
    • 大醫院人滿為患,門診掛不到號,急診被當成快速門診使用。病患變多,急診醫師注意力分散,病患覺得「服務」不佳,醫療糾紛增加。重症病患混雜在更多的輕症病患中,急診醫師更難篩選出真正需要急診醫療的病患,花在重症病患的時間也被稀釋,醫療疏失增加
    • 醫師完全無法避免以上的災難,因為醫師法明定醫師不得拒絕病人,病人的去向只能用政策來限制。
    • 健保局:正所謂大貓過大洞、小貓走小洞,所以重症病患會去大醫院,輕症病患會去小醫院、診所,這是個完美的政策。
  • 藥價黑洞?
    • 麵店一碗麵成本30塊,賣40塊,賺來的10塊叫利潤;醫院買進藥一顆藥3塊錢,健保給付4塊錢,賺來的1塊錢,被健保局稱為「藥價黑洞」。
    • 健保局:所以一顆藥只要3塊錢,所以明年開始只能一顆藥只能給付3塊。
    • 醫院:大量採購、原廠藥換台廠藥壓低成本(未來→大陸黑心藥?)
    • 藥廠:台灣賣藥沒利潤,不願意繼續合作 → 台灣只剩便宜(爛)藥
  • 健保的影響
    • 醫院:
      • 降低藥物、醫材成本(低品質、便宜貨、回收再利用、儀器用到爛)
      • 降低人事成本(醫護人員盡量壓搾,反正沒有勞基法限定工時,護士也很好凹)
      • 多收輕症病人(醫療糾紛少,狀況穩定,很快就出院),增加病人人次(薄利多銷)
      • (小醫院)重症病人(燙手山芋)盡量轉診到大醫院
      • 增加自費項目健檢項目(雖然是自費但機器是同樣那幾台,自費的檢查還是會壓縮到其他人的檢查排程)
    • 醫師
      • 原本應該付出在重症病患的精神,被輕症病患稀釋,「服務」變差
      • 開藥、開檢查以健保為基準,而非以最新的醫學知識為基準。
      • 開藥、開檢查保守,比較好的藥要自費但病人總以為是醫師賺走。
    • 民眾
      • 到處都可以便宜看病
      • 小病就看一下醫生
      • 大醫院門診很難掛,掛到了又要等好久才能看,等到了醫生只看了不到五分鐘
      • 急診比門診快,掛不到門診可以掛急診
      • 醫生賺那麼多還想漲健保費!
      • 醫療品質越來越差還想漲健保費!

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

醫學生/醫生的生命史

  • 大學以前"通常"是
    • 名校
    • 資優班
    • 跳級
    • 父母很要求很有概念(eg. 教授、醫生)
    • 不知為何的自己會讀書
    • 不太讀書,但不知為何的考試前有念就很高分
  • 指考選志願:無知的18歲年輕人
    • 父母、親戚:選醫科
    • 分數夠高,就讀醫吧~
    • (資優班)同學好多念醫科,就讀醫吧~
    • 學醫很賺,就讀醫吧~ (少)
    • 從小立志學醫,救助世人(稀有,通常是推甄時會講)
  • 醫學系大一大二(以下以T大為例)
    • 學費每學期20k+
    • 在總區,生活多采多姿
    • 書卷通常是通識課超高分
    • 基礎科目(國、英、生、化、物、數)對大家來說小case,考前再念
  • 醫學系大三大四
    • 學費每學期40k+
    • 搬到醫學院區,整天上課在同一間教室,活像重考班 → 悶
    • 每天上課認識10個以上新的醫學名詞,不管是拉丁文或英文都很難背 → 悶
    • 原文書超厚超難念,每科都要做共筆,內容還是一樣多但至少是看得懂的文字
    • 考試一直出考古題,考題超難和上課的關聯係數趨近零;分數和考古題數量成正比
    • 小組討論超級無聊
  • 第一階段國考:基礎科目
  • 醫學系大五大六 = clerk = 見習
    • 學費每學期40k+
    • 走進醫院到每一科「」,穿了白袍但還未袖「醫師」
    • 剛開始穿的很正式還打領帶,後來發現沒人理
    • 會被人注意到的時候,是因為在護理站擋到別人的路,深切感受到自己是活動路障
    • 在醫院還是上一堆課,加上非常老的教授的講古課;還是一堆小組討論,病人沒遇過幾個
    • 考試的考古題比例繼續朝100%邁進
  • 醫學系大七 = intern = 實習
    • 月薪12k,值班費每班500(每月最多10~11班)
    • 雖然白袍上袖「醫師」了,穿衣服最隨便(T-shirt、牛仔褲)
    • 還沒有醫師執照但要我們裝作是醫師,要照顧病人、寫病歷、開藥、上刀、值班、做雜事,根據最近幾年的新聞,還會被告或是過勞死...
    • 雖然要裝作是醫師但都是在做雜事:抽血、打軟針、做心電圖、導尿管、鼻胃管、手術房拉鉤、運送病理檢體、開檢驗單、陪病人做檢查...etc
    • 輪流到內科、外科、小兒科、婦產科、三個自選科(其他科裡面挑三個),考試的考古題比例100%...
    • course如雲林內外科被當成住院醫師在操,course如某些自選科比clerk還閒。
    • 女生:12月左右要到各醫院考試apply住院醫師
    • 男生:1月左右要準備預官
  • 第二階段國考:臨床科目,考過後正式成為「醫師」。
  • 當兵
    • 標準很嚴格,幾乎都要當兵
    • 免役/替代役通常靠高度近視、過胖、氣胸開過刀
    • 女生/已當過兵的男生/免役直接踏入PGY100
    • 醫官沒有新訓,直接在林口衛校上一個月的課,上課超無聊後來都是在睡覺或是自己帶書看。不會碰槍,也不會教任何和武器有關的知識,體測只考3000m,每週五1800放假。
    • 第四週抽籤抽部隊單位:下部隊共10個月,爽的人是爽10個月,賽的人就是賽10個月。
    • 年底時到各醫院apply PGY100,海軍的剛好出海就慘了...
    • 的人可以每日上下班,的人背值星、下基地、高裝檢、弄伙房、做資料等完全體驗。
  • 打工
    • 比較晚上班的醫院,退伍後先到美容診所打工賺一點生活費
    • 很多同學乾脆直接到美容診所就業囉~ 據說起薪打趴全台醫院R1~
  • 一般醫學醫師 = PGY100
    • 2011年起的制度,畢業後還要再"實習"一年,到四大科和小科再run一遍。
    • 薪水和resident相當,變相的R0;還沒分科,所以戲稱是intern第二年。
    • 評鑑還是一樣多,看了什麼病人做了什麼事寫了什麼病歷都要記錄下來寫功課。
  • 住院醫師 = resident = R
    • 有醫師執照,正式會被告。
    • 一般醫學訓練(舊制PGY):三個月大科,兩個月社區醫學,一個月急診,散布在住院醫師的第一年
      • 大科:非四大科的醫師,最後體驗大科的三個月,通常是最的course。
      • 社區醫學:到鄉下去看衛生所、基層診所,學習社區醫學,通常是很的course。
      • 急診:急診醫師人數過少,大部分都是PGY這種來過水的醫師撐人數;也就是說,在急診看到的主要是短袍住院醫師,而且很多是別科的或是未分科的...
    • 一直在準備meeting要報告的powerpoint。
    • 正式分科(專科),但仍然要學很多專科的東西,書念不完,一本比一本厚。
    • 某些科會再分次專科,例如神經外科是外科中的次專科。
    • 在病房、急診第一線會看到的短袍醫師
    • 總醫師 = 總住院醫師 = CR,最資深的一年,兼顧行政事務,例如教學(排課)、病房(喬床)、看照會(其他科call for help),很明顯地也是很累。
  • 專科考試:通過各專科醫學會的考試,才正式成為「某某科」醫師。
  • Fellow:如果沒有主治醫師的缺,在醫院等缺,替主治醫師打雜,稱之fellow。
  • 主治醫師 = visiting staff = VS
    • 醫療團隊的領導,每天查房一兩次,決定治療計劃
    • 要看門診
    • 要做研究,生出基本量的paper
    • 要幫醫學生上課
    • 要繼續念書,甚至讀研究所
    • 短期出國交流
    • 每年參加專科學會舉辦的繼續教育課程,累積一定學分
    • 參加國內外專科學會seminar演講
    • 輪流到各分院體驗(流放)
    • 面對健保不合理核刪,寫申覆
  • Paper地獄:講師 → 助理教授 → 副教授 (AP) → 教授 (P)
  • 行政地獄:醫學系系主任、醫學院院長、病房主任、科(副)主任、部(副)主任、(副)院長
  • 官場:衛生署署長/處長、各學會委員/顧問/祕書/理事(長)、立委、縣/市長
  • 犯法:借牌給人、收廠商回扣、收紅包、為了自己小孩耍特權、偽造病歷/檢體詐領健保、偽造研究數據發假paper、養小三
  • 不想待醫院了 → 開診所
  • 不想當醫生了 → 讀公衛?轉醫美打雷射?開計程車?賣冰?賣雞排?
  • 退休:
    • 到處玩
    • 學習第二專長、重拾舊有興趣(繪畫、音樂)
    • 指責後輩沒醫德
    • 「想當年,blablabla...」
    • 繼續參加醫院meeting,找醫學生上課以免心靈空虛
    • 參加同學會
    • 努力趕上日新月益的科技
總之,目前健康應屆男性的醫學生命史是...

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

放射科在做啥:CT打藥

在開頭先推薦這paper:
Intravenous Contrast Medium Administration and Scan Timing at CT: Considerations and Approaches

CT contrast

  • 現在幾乎都是健保給付的非離子性,不是以前健保給付的離子性了。
  • T大目前用的contrast是Ultravist,一瓶200ml要價近$1875,請大家珍惜健保資源。
  • 分成兩種含碘濃度370mg/ml和300mg/ml,T大用前者。濃度高的比較黏阻力大但artery phase可以相對較亮。
  • 一般稀釋到2~4%在CT底下就夠亮了,所以一個人如果有4500ml的血液,則大概要打90~180ml;因為成本考量,所以能省則省... 實務上不會打超過150ml。
  • 因為無法確切知道一個人有多少血液,所以一般用體重去換算(理論上搭配身高會更精準)
    • 小孩contrast量要比算出來所需要的還多。
    • 女生的血量會比男生少。
    • 胖的人,contrast量要比算出來所需要的還少,因為體重中有較大的fat比例。但胖的人X ray不易穿透,所以contrast量要相對多一些都加對比度。瘦的人就是相反的推論。
  • 如果是用喝的(聽說很苦很難喝),也是稀釋到類似的濃度(GI tract還有消化液會再度稀釋),根據要看哪一段的GI tract決定幾分鐘/小時後掃描。
  • Contrast加溫後黏滯性降低,所以保存時雖然要冷藏,但使用前都會先放在溫箱,syringe外也會有heater加溫。
  • Contrast用溫水就能洗掉,用冷水效果不佳。
  • 如果對Ultravist過敏(一般都是很minor的rash),可以考慮換用Omnipaque(100ml裝,$1000,碘濃度350mg/ml)。

Power Injector & Syringe

  • Power injector:圖一;syringe:圖二
  • 因為contrast很黏,用機器注射是比較人性化的考量 T_T
  • 機器上有按鈕可以抽藥、排藥,越大的箭頭速度越快。
  • 使用時把syringe插在injector上,injector的推桿會和syringe內活塞(黑色那塊)密合吸在一起,然後自動往前推把活塞推到底。
  • 為syringe裝上injector上的加熱器。
  • Syringe朝上,接上吸管短邊(圖二左邊),長邊伸進contrast的bottle,抽藥。
  • 因為吸管裡有一段空氣,所以要抽多一點藥,然後把空氣排掉。經驗上,用最大速度抽藥、排藥,如果要抽100ml,則抽到機器上數值寫115ml,排藥時看syringe中的contrast到吸管的時候放掉按鈕,會大概101或102ml。所以理論上要加12~13ml,但加15ml比較好計算,而且多送病人2ml沒關係,因為本來T大用的藥量都是lower limit。
  • 再抽normal saline 20ml,如果有時間的話要慢慢抽,比較能和contrast分層,水在上層藥在下層。
  • 丟掉吸管,接line(圖二右邊),line的另一頭接針頭。排一點水/藥到管路裡然後翻轉injector,用剪刀或是鐵砂掌敲打syringe讓小氣泡浮到活塞處,再繼續排氣。
  • 整條line從針頭到活塞依序是:
    • <3ml的水
      • 阻力較低,先把血管稍微撐開,適應contrast的高壓力。
      • 將針頭接到病人cath時,滴出來的是水比較不會弄髒手。
      • 如果cath不順、血管裂開(所謂的漏針),滲漏在tissue裡的是水+contrast,相對地沒有那麼高的滲透壓,complication較小。
    • 溫暖的contrast
    • 17~19ml左右的水
      • 將line裡面和peripheral vein裡面的contrast往前推到central vein,讓contrast物盡其用,contrast也不會stasis在peripheral vein。
      • 拔針後剪針頭時,手會沾到水而不是contrast。
    • 小氣泡們:不會打到血管,就算把contrast全打完也只會停在line裡面。
  • Injector有兩個插槽,通常是brain CTA、CHD會用到兩個syringe,A管裝藥、B管裝水。

Flow Rate

  • 只有venous phase則不太要求flow rate,通常2.0ml/s以下。
  • 普通artery phase希望rate至少2.5ml/s,讓contrast集中在artery;根據先前的分析,血多的人要打更快不然artery相對亮不起來,例如80kg以上至少要3ml/s,血少的人/瘦的人可能2.5ml/s就很亮了。
  • Heart function差的病人,stroke volume小,contrast會相對地不被稀釋,所以flow rate可以相對地再調降一些,瘦老人+心臟差,可能2.3ml/s就超級亮了。
  • Brain CTA至少4ml/s,大隻的需要4.5ml/s,兒醫西門子機器比較弱所以要打到5ml/s。(國外的protocol很猛,brain CTA用5~10ml/s)
  • CHD會根據小孩體重有對應的flow rate。

人工推藥

  • 從cath接一支蝴蝶針,contrast裝在25ml的針筒裡,一管一管用手推,最後再push一些水。
  • 通常用於:brain and/or neck、小孩、血管碎弱、24# cath;絕對不適用於:有artery phase的protocol。

放射科在做啥:CT scan

完整步驟:
  • 通知病房送病人
    • 如果被通知的病房一直沒送病人,那有一台機器就會閒置,請依約定時間送達!
    • 病人有接觸隔離請先通知,才能預先穿好隔離衣。
    • 病人有呼吸器、ECMO,請先通知,如果器材太多可能要在第三間,空間比較大。
  • 確認檢查範圍有無金屬物,有的話要換檢查服
    • 最常見的是活動假牙、bra、拉鍊,topo時會看到,要再進去一次移除金屬物,浪費時間!
  • 確認iv cath順暢,換lock接頭(螺旋紋),如果有做artery phase則可能換20# cath,brain CTA、heart protocol一定要20#以上
    • Contrast很「黏」,用normal saline測試時會push「很快」以確定真的是順的
  • 病人躺上檢查床/以滑板協助搬運病人
    • 建議病人出發前將各種line(IV, Foley, drainage, pigtail, chest tube, etc..)整理一下,這一步驟比較不會花時間在整理線路...
  • 醫師/護理師抽顯影劑到injector、排氣。
  • 檢查床移動,放射師定位,教導吸氣閉氣
    • 確保各種line的長度夠不會拉扯到。
    • 如果病人有清腸,則塞一支Foley然後灌空氣讓colon脹起來。
    • 如果for gastric tumor survey,則吞發泡劑。
  • Topo scan/scout view(看起來是plain film),規劃掃描範圍,設定參數
    • 每一次上台,每一次定位後都要topo,所以病人下台之後,又想補做打contrast,就要重新定位,重新topo。
    • Topo後可以看colon/stomach夠不夠脹,再補灌氣/補發泡劑。
  • CT scan(non contrast)(雙手不舉高)
    • For brain and neck:brain的部分是axial切的,也就是一段一段的掃描聲(只有brain會用這樣切);neck部分通常是spiral切,掃描聲音是連續的。
  • CT scan(non contrast)(雙手舉高)
    • 手的骨頭會造成明顯的artifact,除非骨折、肢體僵硬、病人critical不然盡量舉高,無法配合的病人會稍微綁一下。
    • 東址CT room的兩台掃描都很快,常見部位幾乎都小於30秒。
    • Chest, abdomen (, pelvis)部位需要閉氣,chest到lower extremitiy可以連續掃。
    • For gastric tumor:掃完後先下台喝水,喝水喝脹後再上台→topo→打藥→掃描。
  • 醫師/護理師進去接藥(或者病人上檢查床後已先接好);設定打contrast的rate和volume;告知放射師幾秒後掃描。
  • CT scan(with contrast):timing
    • Brain or neck CTA要先timing:打入少量contrast,求得aorta亮度對秒數的曲線圖,決定幾秒後掃描。
  • CT scan(with contrast):artery phase
    • 有artery phase的話,會先在diaphragm或aortic arch附近(視掃描部位)切一張,然後把ROI放在aorta。
    • Monitor phase:開始打藥,18秒後每隔2秒在同個level切一張,看aorta有沒有亮起來。
    • Scan phase:Aorta的亮度(HU)>150時,再delay5~10秒(提示病人吸氣閉氣),掃描。
    • CHD:通常是monitor RV/LV level,當contrast快打完且兩邊ventricle都足夠亮時掃描。
    • Brain or neck CTA依timing時的秒數掃描,不用再monitor。
  • CT scan(with contrast):venous phase
    • 如果沒有artery phase,則根據醫師/護理師告知放射師的秒數來掃描。
    • 有artery phase,則在artery phase後約40秒掃venous phase。
  • CT scan(with contrast):venous phase of brain or neck
    • 如果只有單獨brain and/or neck,不會用injector打contrast,而是裝在針筒裡用手推,因為這兩個部位的venous phase比較不用計較時間,用手慢慢推藥即可(一方面省成本...)。再強調contrast很黏,這時會看到醫師/護理師面露掙擰地推藥...
    • 如果剛才是手舉高,這時放射師會喊「拔針做頭」,醫師/護理師會進去,把接contrast的針頭拔掉,然後輔助病人手放下。
  • 拔針,檢查床移動,病人下床/用滑板移回原床
  • 如果是接觸隔離的病人,要消毒病床、機器。
  • 更換床墊。
  • 如果是病房/ER/ICU的病人,則換回原本的lock,call傳送或直接送回。
  • CT scan:delay phase
    • 打contrast後約10分鐘後contrast會在ureter,請病人脹尿後再進來掃描一次,整個urinary tract都看得很清楚,可稱之CT urography,一般是泌尿科的病人會做。
    • 國外liver tumor會搭配delay phase,但國內只有study的case會做。